养黑山羊比养猪收益高10倍
从2003年开始,10年来,作为科技特派员的西南大学教授张家骅以及团队,对仅存的4000余只大足黑山羊进行普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保种和选育方案,10年后的今天,大足黑山羊达到6万多只,光是黑山羊的买卖收入就有1亿元,计划到“十二五”末期,大足区每年生产种羊20万只,收入增至5亿元。
抱着“金疙瘩”却不知是宝贝,这是2003年以前大足人对黑山羊认识的真实写照。
2003年,西南大学教授张家骅带着科研团队考察整个重庆山羊养殖现状,行走到渝东北,发现大足铁山镇的黑羊浑身纯黑,繁殖能力强,肉质细嫩鲜美,膻味极小,是极其难得的好品种。
黑山羊养在深闺
2003年,张家骅带领团队来到大足铁山镇时,发现一路路走过的黑山羊,很多母羊后面跟着3只甚至4只小羊羔,一般山羊产崽也就1到2只。
“我是做繁殖的,光看到这点,黑山羊这个品种就提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张家骅果然没看走眼,黑山羊品质好,毛色纯,羊肉比猪肉的胆固醇含量更低,而黑山羊更是比绵羊的胆固醇含量低,据分析,黑山羊胆固醇含量比猪肉低75%,比牛肉和绵羊肉低62%,谷氨酸含量更是高达11.03%。
“但当时人们对这个品种的认识不够,也没有标准,没有很好的保护,都是集散型的小户养殖,没有合理保护。”
2003年,张家骅开始研究并保护黑山羊。当时,大足20多个乡镇的“大足黑山羊”存栏总量只有4000余只,主要分布在大足铁山、珠溪、高升等乡镇。
“大足黑山羊高繁殖性和高成活率在我国山羊品种中都是特别优秀的,产崽率比普通山羊高一倍,而且抗病性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基因宝藏。”经过几年的研究,张家骅和他的团队对大足黑山羊各项指标进行了系统的测定研究,市科委还选派了科技特派员,支持建立了专家大院。研究形成了包括大足黑山羊养殖技术规范等内容成熟的保种繁育体系,对大足黑山羊的品种保护与研究利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经过几年的科学育种、纯化血脉,在2008年注册“大足黑山羊”商标,成为重庆地理标志商标之一。同时,建成了大足黑山羊养殖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并通过重庆和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这个养在“深闺”的宝贝疙瘩黑山羊,才真正走进人们视野。
比养猪收益高10倍
到现在,大足黑山羊养殖已成为大足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全县黑山羊存栏种羊达到6.9万只。但是由于各地需求量越来越大,大足黑山羊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这也成为当地农户增收创收的好途径,有的甚至从外面到大足来承包养殖黑山羊。
张家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经过优化的品种,1头母羊可以下2只小羊,2年下3胎,平均一年就可以下3只小羊。正常情况下,小羊的价格在1500元到2000元之间,那1头母羊一年创造的价值就可达到四五千元,要是养上5只,一年收入肯定有两三万元。
“养1头猪的成本,比养1头羊的成本高得多,因为养猪需要精料,养羊只需要放出去吃草就行。经过我们的统计,1头猪一年的纯利润在300元左右,养羊的收益比养猪高了近10倍。”张家骅这样告诉记者。
同时,养羊也比较轻松,每天只需要放羊就可以,“现在农村基本都是老人在家,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两口一年养10到20只羊很轻松。”张家骅表示。
吸引村民返乡养羊
“以前在外头打工,每个月收入4000多,现在我养了400多只黑山羊,去年年收入10多万吧。”家住石马镇的村民邓俗优,算村里在外打拼得比较好的,到过重庆主城,华东、华南地区都去过,做机械制造行业。
2009年,他萌生回家养羊的想法。
“当时也没有下定决心,后来了解到,大足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同时自己家里也有很多荒地,便决定养黑山羊。”
经过2年的酝酿,2011年,他回乡养羊,“我把所有的积蓄都投进去了,一共50万。”2012年时,邓俗优养了200多只黑山羊。
邓俗优和张家骅教授见面显得很熟络,原来,张家骅是邓俗优的技术指导员。
“2012年,由于不懂技术,死了10多只羊子。”对农业养殖,和大多数农户一样,邓俗优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张家骅和团队成员成了他们的技术后盾。原来,10只羊的死因是发霉的玉米秆惹的祸,“现在一有困难就去找张教授,他给我们解决很多难题。”
目前,凭借400来只黑山羊,他的年收入可达到15万元,比原来打工赚得多,而且也比较轻松,“在家照顾父母孩子也很方便。”他表示。
据介绍,大足区目前有600多户养殖黑山羊的农户,其中返乡养羊的农民就有300多人。
形成一条龙产业格局
截至目前,大足拥有一个国家级保护场,24个存栏种羊500只以上的原种场,49个存栏种羊200只以上的一级扩繁场,151个存栏种羊50只以上的二级扩繁场,存栏种羊总数达到6.9万只。
大足区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王贤海说,大足区将大力扶植和帮助黑山羊产业,计划在“十二五”末,黑山羊规模化养殖上台阶,形成种养加工农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
另外,政府对种羊养殖和种羊繁殖场建设均有相应的补助,并按羊头帮助养殖户参与投保。
王贤海表示,到“十二五”末,大足区将实现年生产种羊20万只,生产加工商品肉羊30万只,财政收入将达到5亿元。山东鼎豪专业养牛场。
抱着“金疙瘩”却不知是宝贝,这是2003年以前大足人对黑山羊认识的真实写照。
2003年,西南大学教授张家骅带着科研团队考察整个重庆山羊养殖现状,行走到渝东北,发现大足铁山镇的黑羊浑身纯黑,繁殖能力强,肉质细嫩鲜美,膻味极小,是极其难得的好品种。
黑山羊养在深闺
2003年,张家骅带领团队来到大足铁山镇时,发现一路路走过的黑山羊,很多母羊后面跟着3只甚至4只小羊羔,一般山羊产崽也就1到2只。
“我是做繁殖的,光看到这点,黑山羊这个品种就提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张家骅果然没看走眼,黑山羊品质好,毛色纯,羊肉比猪肉的胆固醇含量更低,而黑山羊更是比绵羊的胆固醇含量低,据分析,黑山羊胆固醇含量比猪肉低75%,比牛肉和绵羊肉低62%,谷氨酸含量更是高达11.03%。
“但当时人们对这个品种的认识不够,也没有标准,没有很好的保护,都是集散型的小户养殖,没有合理保护。”
2003年,张家骅开始研究并保护黑山羊。当时,大足20多个乡镇的“大足黑山羊”存栏总量只有4000余只,主要分布在大足铁山、珠溪、高升等乡镇。
“大足黑山羊高繁殖性和高成活率在我国山羊品种中都是特别优秀的,产崽率比普通山羊高一倍,而且抗病性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基因宝藏。”经过几年的研究,张家骅和他的团队对大足黑山羊各项指标进行了系统的测定研究,市科委还选派了科技特派员,支持建立了专家大院。研究形成了包括大足黑山羊养殖技术规范等内容成熟的保种繁育体系,对大足黑山羊的品种保护与研究利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经过几年的科学育种、纯化血脉,在2008年注册“大足黑山羊”商标,成为重庆地理标志商标之一。同时,建成了大足黑山羊养殖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并通过重庆和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这个养在“深闺”的宝贝疙瘩黑山羊,才真正走进人们视野。
比养猪收益高10倍
到现在,大足黑山羊养殖已成为大足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全县黑山羊存栏种羊达到6.9万只。但是由于各地需求量越来越大,大足黑山羊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这也成为当地农户增收创收的好途径,有的甚至从外面到大足来承包养殖黑山羊。
张家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经过优化的品种,1头母羊可以下2只小羊,2年下3胎,平均一年就可以下3只小羊。正常情况下,小羊的价格在1500元到2000元之间,那1头母羊一年创造的价值就可达到四五千元,要是养上5只,一年收入肯定有两三万元。
“养1头猪的成本,比养1头羊的成本高得多,因为养猪需要精料,养羊只需要放出去吃草就行。经过我们的统计,1头猪一年的纯利润在300元左右,养羊的收益比养猪高了近10倍。”张家骅这样告诉记者。
同时,养羊也比较轻松,每天只需要放羊就可以,“现在农村基本都是老人在家,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两口一年养10到20只羊很轻松。”张家骅表示。
吸引村民返乡养羊
“以前在外头打工,每个月收入4000多,现在我养了400多只黑山羊,去年年收入10多万吧。”家住石马镇的村民邓俗优,算村里在外打拼得比较好的,到过重庆主城,华东、华南地区都去过,做机械制造行业。
2009年,他萌生回家养羊的想法。
“当时也没有下定决心,后来了解到,大足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同时自己家里也有很多荒地,便决定养黑山羊。”
经过2年的酝酿,2011年,他回乡养羊,“我把所有的积蓄都投进去了,一共50万。”2012年时,邓俗优养了200多只黑山羊。
邓俗优和张家骅教授见面显得很熟络,原来,张家骅是邓俗优的技术指导员。
“2012年,由于不懂技术,死了10多只羊子。”对农业养殖,和大多数农户一样,邓俗优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张家骅和团队成员成了他们的技术后盾。原来,10只羊的死因是发霉的玉米秆惹的祸,“现在一有困难就去找张教授,他给我们解决很多难题。”
目前,凭借400来只黑山羊,他的年收入可达到15万元,比原来打工赚得多,而且也比较轻松,“在家照顾父母孩子也很方便。”他表示。
据介绍,大足区目前有600多户养殖黑山羊的农户,其中返乡养羊的农民就有300多人。
形成一条龙产业格局
截至目前,大足拥有一个国家级保护场,24个存栏种羊500只以上的原种场,49个存栏种羊200只以上的一级扩繁场,151个存栏种羊50只以上的二级扩繁场,存栏种羊总数达到6.9万只。
大足区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王贤海说,大足区将大力扶植和帮助黑山羊产业,计划在“十二五”末,黑山羊规模化养殖上台阶,形成种养加工农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
另外,政府对种羊养殖和种羊繁殖场建设均有相应的补助,并按羊头帮助养殖户参与投保。
王贤海表示,到“十二五”末,大足区将实现年生产种羊20万只,生产加工商品肉羊30万只,财政收入将达到5亿元。山东鼎豪专业养牛场。